长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企改革

项目管理模式下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发布人: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8-02 13:10:00 | 打印本页
 

    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具有创新性、目的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所以国有企业改革也应视为项目管理的范畴。这种软性项目涉及到国有股东、国企管理者、国企员工三方利益人,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对项目各方利益主体的不同要求和期望加以满足。其中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股东代理人追求的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国有企业管理者希望管理价值最大化,而国企员工希望收入有保障,保持主人翁的地位。所以,正确的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度设计既要符合股东、管理层、职工三者经济效率最大化原则,同时还应符合企业全体员工积极性最大化原则。

    项目管理机制的精髓就是通过引入具有独立地位的项目管理团队,实现和弥合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愿望。

    纵观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 股份制改造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途径。与此相应, 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变革,他们在国有企业的运作中引入了项目管理的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股东聘任具有独立人格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企业的正常运营,而由独立的第三方监管,这就形成独立于政府的经理集团,并置于众多股东的有效监督之下,很好地解决了所有者缺位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此我认为我国国企改革中也应借鉴国外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基金公司的运作模式,将国有资产按照项目的形式运作,进行市场化契约化管理,可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以很方便地将资产经营的收益清晰地分解为国有资本收益和项目管理的服务受益。这一改革就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属性、确保其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采取“冻结存量,界定增量”的做法,即在增量中保证所有者原有资产的增值,通过激励机制在增量中体现管理者的劳动价值,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要素价值观念,又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具体操作就是由国家(全民所有制的股东代理人)通过股东会公开招聘选择合格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团队(受托人)管理国有企业,与受托人以契约的形式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同时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国家选聘的独立董事(人数不能低于董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和管理层经理人共同组建董事会;并由国家聘用的独立监事和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监督管理层的日常工作;由董事会聘任管理层。另外还应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同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应引入独立第三方(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对管理团队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上报国资委,以作为对管理团队奖惩的依据。如以净资产增长速度等指标作为管理团队将来持股(增发)的依据,既保证了国有股东的利益,也在增量中实现了管理层和国企员工的价值,尤其通过增量来稀释国有股权也符合产权多元化和共担风险的原则;如果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达不到要求,管理层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模式可以避免重蹈“承包制”的短期行为的覆辙,也由于不存在管理层收购中的存量资产定价问题和管理层行权时面对的资金压力问题,所以增强了方案操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证国企改革机制和模式顺利实施,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建立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委托代理制——政府与国企的关系重新定位。政府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组织者、制定者、维护者和监管者,应全力创造并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不应再具有经营职能,应按市场机制和项目管理原则建立委托代理制,政府行使国有股东代理人的职能,不再通过行政手段调控国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改革应整体统筹、系统协调。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的期望目标是多目标的系统;同时由于项目不同的层次有相应的目标;不同层次的目标,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对多个目标进行权衡、协调的过程,为保证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减小不同目标之间的彼此相互冲突,需要从整体上统筹、系统协调。

    建立选用国有企业经营者机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推行专家选用国有企业经营者制度,要规定用人的基本标准,同时也要规定企业家基本的条件。应按市场化原则推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通过公开竞聘选拔管理者,使企业家具有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不谋求行政性晋升,成为对股东和企业尽职的职业经理人。

    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风险管理机制。从我国国企改革的以往经验看,各个阶段实施的改革手段都具有短期性。而项目风险管理强调对项目风险的主动控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和干扰因素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避免和减少不确定性,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目标。

    建立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国有企业之所以陷入内部人控制的窘境,关键是目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匹配。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国有股东、管理层和职工的三赢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应承认管理层的管理价值,为国有企业经营者营造一个积极发展的人文环境,要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薪酬和股权激励相结合制度,为优秀企业家提供发展空间。

    总之,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成败不只关乎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尤其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国有企业的改革直接影响到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的改革,所以国企改革必须做到统筹安排、系统协调,而项目管理机制能够弥合各利益体的不同诉求。同时项目管理模式下的国企改革的推广对我国项目管理行业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