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政府不仅是社会管理者,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仅拥有征税权,还拥有国有资本收益权。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两种身份、两种职能,以及所带来的两种分配关系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特有的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两重性”。
一、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义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着出资人不到位、产权不清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缺少制度保障等问题。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制预算进行独立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这种做法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政府的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因此,建立和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国有企业微观经营机制的建立问题,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社会保障问题等交织在一起,使单方面推进改革难以奏效。国资委的成立明确了国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解决了出资人定位和政府职能划分问题,并建立起国资委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国资委主导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重点解决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将使政府对企业的预算约束由软变硬,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能够得到解脱,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并能够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二)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
我国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巨大,需改善的民生问题众多,政府需要重新调整公共支出重点,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许多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红利则可以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财政体制可以名正言顺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具有公共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行投入,体现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
(三)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将其所拥有或支配的经济资源用于资本性投入的收支计划,而且是实现政府经营管理职能和保证国有资本有效经营的重要手段。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并可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国有资本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对国有企业资本收益的分配和产权管理等经营活动进行系统规范,使国有资本的收支管理更为清晰、合理,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分配方向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使用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二是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三是弥补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国有资本收益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同时,需设立国资专户实行扎口管理,将财政及相关部门对出资企业的资本性投入都通过单独设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户支出,便于政府了解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向和流量,掌握出资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一)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从而为社会经济的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之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很大,存在着严重的收不抵支的问题。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将收缴的一部分资本收益转化为社会保障资金,以便满足这部分社会支出的需要。
(二)有偿的支持国有重点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并购和扩张
并购是企业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和规模等重新进行组合的一种变革或制度创新,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进入当地市场,同时能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具备了一定的并购和国际扩张实力。但是,并购和扩张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所以将部分国有资本收益投入到企业中,有偿地扶持我国企业进行并购和扩张,不仅能够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收益的保值增值。
(三)设立企业创新风险基金,鼓励企业改革创新
一项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实现商业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有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因此,国有企业要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瓶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一些国有企业在卸去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之后,长期亏损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有效缓解,有些企业已经开始盈利。通过建立一个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不但可以为这部分新增的国有资本增量资金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流向,而且可以缓解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的局面。
(四)国有资本的增资扩股
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融资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不少企业都有了资本盈余。如同国家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样,来源于国有资本的收益同样应当用于国有资本的扩张。国有资本的管理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把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国有资本收益投资到国有企业用于增资扩股,特别要用于那些处于上升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企业。
(五)补充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不应只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内循环,如果那样就失去进行资本收益预算的意义了。国有资本除了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外,还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社会作用,当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出现盈余时应当适当的向公共财政转移,这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补充公共财政资金的不足,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所在。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使用情况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对公共财政的补充很少,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