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
自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多角度深化研究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目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始终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新的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新的生产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后果。例如,西方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剧;霸权主义国家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为最大程度发挥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我们仍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等产生短期性的就业困难问题,也有可能由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拉大。所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并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有预防和应对的措施。
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条件,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经济发展中需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科技革命引起产业变革,产业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般规律。在当代中国,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这强调的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缺一不可。从发生的顺序看,一般是科技创新在先,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在后,科技创新对产业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载体。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不可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所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二者都要非常重视。
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时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有个重要的纽带就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这也就是通常说的生产方式,其重要的内容是生产关系。没有这样的纽带,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生产关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统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这些论述强调的就是,生产力一旦发生了革命,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须改变。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就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性质和发展状况的要求的生产关系。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分配关系要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新型生产关系的规定性包括: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生产关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表现出来。研究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强对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
经过4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总体而言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否则我国也不可能在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在一些领域占领先机,形成新质生产力。但也应看到,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具体的体制机制中还存在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仍然是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革,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实体经济是指直接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虚拟经济则是指以虚拟资本为经营对象,以谋取利润或报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点,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
《决定》围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既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也强调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
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在过去的改革中妥善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进一步处理好这一关系,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举世瞩目,原因很多。其中,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从理论上说是因为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的共同作用使经营主体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而且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可以不要政府的作用。国内外实践都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可能也不可以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经济理论中的政府范畴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政府范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党中央制定的。同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而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虽然必须履行宏观调控和宏观治理的职能,但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上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着力做好以下主要工作。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发挥经营主体的活力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四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紧密结合
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摆脱这种状况,一要靠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要靠开放,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这就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并与开放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经验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为此,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学科专业的建设,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开放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着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高效引入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球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
既尊重客观规律也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受自然条件、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水平的制约,也受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制约。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自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等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这些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是应该而且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利用自然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以通过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规划和各种政策手段,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着力点之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既要从国家全局出发,积极作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从各个地区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防止不顾客观实际搞“一刀切”造成产业同质化。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复杂多样,各地区究竟要发展什么产业,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及要求,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路径,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我们具有制度优势、后发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积累的物质基础、教育基础、科技基础、人才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系南开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席教授)
初审:孟可桐 复审:陈琳 终审:王飞